close

我是勞方。
公司(資方)是出錢買服務、勞力和技能的人,員工(勞方)是出賣服務、勞力和技能的人。

如果以一般市場交易來看,先分為出錢的人是客戶,出售服務(先將時間、勞力和技能都統稱為服務)的為店家,那麼資方是客戶,勞方為店家。

消費者在行使消費行為時,理所當然希望獲得相對付出價金而言,最高的品質的服務內容。如果店家服務品質,讓客戶有賓至如歸的感受,那麼客戶當然較願意回店消費,或是願意付出高於一般的價金來購買服務,那麼店家就能獲得較高的利潤。例如最近很紅的一位計程車司機,視客戶乘車的時間,提供早餐或是客戶有興趣的書報雜誌,在車上閱讀,使得坐過車的客戶願意一再搭乘,造就司機穩定的收入。

如果計程車司機和乘客說:「因為我提供的服務好,讓您準時到達目的地,順利完成重要交易,所以我有權分享這筆交易的利潤。」大概所有的乘客都會嗤之以鼻。

若是客戶願意付出的金額,使店家無法獲得利潤甚至虧本,那麼店家會減少服務的內容,使自己能夠獲利,也就是客戶付出的同等金額,但能買到的東西卻變少了!例如先前石油漲價,造成其他原物料跟著漲價,使一些攤販的成本也跟著水漲船高,獲利大幅減少,甚至虧本。可是,他們又害怕一旦漲價,會沒有顧客上門。只好從份量、內容物開始降低成本。大碗的份量,跟原本小碗的份量一樣;小碗的份量減半。用這種方法,反映成本的增加。客戶因應這樣變相漲價的方式,便是減少消費。

客戶盡可能以最少的錢,得到最多服務;店家以最少的成本,向客戶口袋挖錢。

那把以上所有的消費者、客戶、顧客,都換成公司,計程車司機、店家換成員工。

員工向公司說:「因為我提供的服務好,讓您準時到達目的地,順利完成重要交易,所以我有權分享這筆交易的利潤。」è有沒有覺得耳熟?

員工沒辦法向公司爭取到加薪,只好自行cost down:盡可能使用公司資源,做自己的事。公司因應這樣變相漲價的方式,便是減少消費(員工)。

以上看起來合不合理?是不是看起來都是支持資方所做所為的言論?嗯,是。

如果資方和勞方之間的交易可以如此銀貨兩訖,那問題也可以這麼簡單。坐計程車,就是要安全快速到達目的地;去吃小吃,就是要填飽肚子;去買衣服,就是禦寒保暖又美觀。有沒有會問計程車司機說,我坐你的車,我會有什麼好處?去一家小吃攤,有人會問說,吃了你的小吃,我會不會身體強壯,變得聰明,考試都考一百分?買了衣服,會不會問說,我穿出去之後,保證有人會我一見傾心?

實際上,不只資方對於自己想要的服務不清楚,勞方也無法明確定義自己能夠提供的服務。面試時不是常有以下問題:「你能夠為公司帶來(創造)什麼利益?」

面試官(資方代表)心中的OS:最好是可以二十四小時隨call隨到,加班不要加班費,什麼業務都能做,也不需要加薪,公司業績不好還要能配合減薪……

求職者搬出一套網路上蒐集來的回答心法,彷彿無所不能,但心中的OS是:給的薪水這麼低,要不是工作不好找,誰想來這裡?

以上的OS如果搬到檯面上講,公司不一定找不到員工,但求職者一定找不到工作。公司雖然找得到員工,但流動率的高低不言可喻。

公司說到底,該是採購員工的服務、勞力和技能,而不是採購員工的時間。員工依賴公司,是因為公司給付(薪水)的穩定性,願意以較低的代價給付服務。大量採購總是比較容易壓低價格嘛!

資方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,因此覺得勞方出現在自己眼前,可以表示自己付出的大於獲得的;勞方除了日常工作,該怎麼表現自己物超所值?一直出現在資方眼前,表現自己的勤勉。反正沒有功勞也有苦勞。

這是我感受到的現狀,和別人的感受應該大有不同吧!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DearRu 的頭像
    DearRu

    記憶的倉庫

    DearR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